電影《守島人》選取王繼才夫婦守島生涯的經典片段和閃光瞬間,在守與走、得與失、苦與樂的矛盾糾結中,展現戲劇沖突、傳遞情感精神、刻畫人物性格。從主人公登島初期的猶豫彷徨,到勇救落水青年、打擊走私商販以及暴風雨中接生、戰友臨終送別、島上家庭春晚等情節故事,一組組充滿質感的鏡頭細致表達了夫妻情、父子情、戰友情,從不同側面展現了王繼才夫婦豐富的內心世界和“守島就是守國”的家國情懷。
一座島、兩個人,捍衛著祖國的神圣尊嚴; 一座塔、幾排房,肩負著衛國戍海的崇高使命; 一家人、32年,詮釋著愛國奉獻的深刻內涵; 一輩子、一面旗,高擎起矢志報國的堅定信仰。32年來,王繼才初心不改,誓守國土,始終堅定“守島是我們的本職,我們一定守好開山島的每一天,直到守不動為止”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,把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。32年的堅守,惡劣的生存環境,長期與外界的隔絕,即便父母去世,女兒婚禮都未曾離開,孩子在島上出生,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五星紅旗每天在荒島上升起,都是為了踐行“甘灑熱血固海防,我與海島共存亡”的誓言。
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河北塞罕壩。塞罕壩林場最高的地方,叫大光頂子山,山上有一座叫望海樓的瞭望哨,望海樓上住著一對夫婦,他們的名字叫劉軍和齊淑艷。望海樓的“海”,指的是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;望海樓的功能,是防火護林。望海樓是守護森林的“眼睛”,是百萬畝林海的精神地標,是忠誠、責任和堅守的代名詞,是塞罕壩人的驕傲。劉軍、齊淑艷夫婦守望望海樓已經15個年頭了。他們15年如一日,瞭望、報告,瞭望、報告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。冬天大雪封山,望海樓與世隔絕,有時幾個月見不到一個人,寂莫難耐時,他們就對著林子喊幾聲;沒有水吃了,就化些冰雪;想兒子了,就去林子里看看那些樹……他們練就了一雙“火眼金睛”,他們瞭望半徑20公里;他們值守望海樓11年多,沒有發生過森林火災。
近60年來,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以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的氣魄與毅力,把“黃沙遮天日,飛鳥無棲樹”的荒漠,創造成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。在塞罕壩流傳著一句話,“獻了青春獻終身,獻了終身獻子孫”,塞罕壩人用幾代人的艱苦奉獻,徹底改變了塞罕壩的面貌。半個多世紀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,塞罕壩人鑄就了“忠于使命、艱苦奮斗、科學求實、綠色發展”的塞罕壩精神,印證了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思想,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。
總有一種精神,讓我們淚流滿面,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執著堅守。類似的故事發生在各地,紅色基因的傳承在他們的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。紅色基因伴隨共產主義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誕生而產生。共產黨人不斷壯大、不斷成熟的革命歷史過程中,紅色基因得到了錘煉和強化。正是紅色基因的堅強品性,造就了王繼才夫婦、劉軍夫婦等千千萬萬為大家舍小家的平凡英雄長期堅守的精神支柱;正是紅色基因的不斷強大的精神氣魄,讓無數的平凡英雄忘我奉獻,聚小溪成江河,甘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石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強調要傳承好紅色基因。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。紅色基因根植于共產黨人的血脈之中,成為共產黨人的遺傳因子。紅色基因體現了共產黨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擔當。
作為一名黨員,我將認真學習黨史、新中國史,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、新中國來之不易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,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,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,堅定理想信念,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,不斷跨越前進道路上新的“婁山關”、“臘子口”,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。
觀看影片:《守島人》